读文章网,情感美文,情感故事,伤感文章,生活常识

细细看,慢慢品

五彩音符动态分割线 前几天写《碎时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慢时光的情节,怀念的情绪一下子就起了。我们曾经的日子,是慢悠悠度过的时光,是记忆里不忘的过往生活。1.上学,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儿 上学真的是越早越好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事儿吗?好像不是。 上学真的需要三更起五更眠两头不见太阳吗?好像也不是。 小时候,我们上学好像从来没有着急过。 我们上学,规定年龄是七周,七周以前的日子,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我们就是山野里的草儿、鹊儿,沐着风雨自由自在地生长。 终于上学,进了学校,学习好像也不是一件着急而且重要的事儿。 上学不急。上学,要呼朋引伴,吆五喝六,大人们说我们“拉骆驼”,现在想来还挺形象,我们可不是一排排小骆驼,慢悠悠地在天边走着嘛!叫上前院的小红和后院的花花,一起到巷里头吆喝慢腾腾的兰兰,出巷以后,等着前巷的二肉和小女,拉拉扯扯五六个人才往学校走。一路上,看见耍猴子的要停下,看见吵架的要停下;天天路过的小卖店天天要进去,不买东西,就是看看,免不了评头品足;夏天要买一根两分钱的冰棍,一边走一边吃;冬天要在细而且长的冰凌上打滑,推推搡搡,嘻嘻哈哈……十分钟不到的路要走半小时。 好像从来没有迟到过,因为学校院子里总有跳皮筋的、跳绳的、弹玻璃球的、跳房子的……晚来的人加入,总要玩到尽兴才听到上课铃声。 课节很短,课间很长,音乐课要唱,体育课要玩,劳动课每周都有,课外活动天天有一个多小时……人在学校,好像学习是副业,玩乐是主业。 放学也不急。排排队,走走好。

永利住在校门口,一出校门就到家,她的奶奶总在院子里坐着;一拐弯,又走了俩,相跟着的背影把我们甩在后面……正街上,每过一个门洞、每走一个拐弯就少一两个人,长长的队伍越来越短,然后就不再长长的,变成横队,变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勾肩搭背,手拉着手。上学路上看过的再看一遍,玩过的再玩一遍,然后找个台阶,趴在那里把作业写了,作业不多,十几分钟搞定,然后接着玩,一直到太阳偏西,天色变暗,远远地听到妈妈“花儿,燕儿”地喊名字的声音才回家。 回家,吃饭,乘凉,听大人们拉家常,看夜晚的星空,听墙角蛐蛐的鸣唱……困了乏了,回屋睡觉。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年年就这么过去了。 流逝的时光里,那样的上学放学的路上,那样的吆五喝六的陪伴,清清楚楚印在记忆里,回味的时候,宛如品一杯酒,呷一壶茶,悠长而有味道。 现在,我看着学生五点起十点睡,没有周日,没有玩乐,整天坐在教室里,昏昏欲睡,没精打采;我催促着儿子早早起,赶紧写作业,快点背课文,千万别掉队。他们着急忙慌,我脚不沾地,我不知道,我们急着去干啥? 学习,是一生的事,这样着急上火好不好?2.交流,是一件值得等待的事儿 电话、微信、QQ可真是好东西,跨越时空,拉进距离。我一张嘴,千里之外的你听得一清二楚;你一上线,不同国度的人也能看见彼此。科技,让我们交流无距离,无障碍。可是,我还是怀念我们写信的日子。距离产生美,欣赏美不能急躁,要懂得等待。 不必说写一封信要耗费多少笔墨和情感,要横平竖直地写下多少文字,单就我的信发出去等你的信来这一段时间就因为等待而变得悠长,变得充满未知的期待和期待中的豁然。 一封信发出去到对方收到,是要有最少三五天多则一周十天的行程的,再等对方写好回信,寄到我这里来,一直到展信的那一刻,日子的意味就深邃了,浓郁了。你总在猜测自己的信走到哪里了,想象心中的那个人收到信的喜欢,读到信的惊艳;你总是期待对方的回信早点来,总是忐忑回复的内容会不会与期待相左。所有的生活的精彩其实都因为带有不尽的期待的空想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神往。 你板着指头算那来信的日子,天天去等邮差或者天天到邮箱里看,总是把日子往前推算,总是一天天失望,再一天天殷切盼望,总是在看到惊喜的日子把惊喜格外放大,从来没有因为等待久远而埋怨,总是因为等待变成现实而喜上眉梢。 上学的日子,我曾经等待梅的信,从她读书的省会到我读书的山城,白色的信封跨越山水,看过春花开,看过冬雪白,夏天的太阳火热,秋天的风儿凉爽。写信的时候总是用心动情,收信的日子总是欣喜雀跃;等不到信的时候会焦急,回信未到就写回信,等到回信的当天一定会急急忙忙不过夜地回信,然后开始下一轮等待。 上班以后,也有过鸿雁传书的情形。县境之内,其实可以打电话,回家也不是很不方便,倒是写信,今天的信明天不会送达,回信也就愈加不可期。

可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好像对写信情有独钟。刚刚见面之后会写信,几天不见也会写信,许多话不能说的能写,说不清的能写明白。喜欢的,也许就是那种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慢慢写,一丝一缕悄悄想的过程,仿佛对方就在对面,那笔下的字就有了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就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就有了你来我往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以至后来的相知直到携手就是在一页页信纸上完成的。 现在,极少写信,上半年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踌躇了好久,思索了好久,写得笔头生疏,情感也迟滞。不过,写完以后心情倒是挺清爽的。 写信慢,要一笔一划,要字斟句酌,要妥帖准确地表情达意;寄信慢,要走山走水,要乘汽车坐火车,要等着邮差骑着自行车送来;等信更慢,要计算来时路去时路,还要关注天气的变化,中间有没有节假日……信封儿封住的情感就像一坛女儿红,在慢悠悠的等待里发酵,澄澈,香冽,揭开盖子那一瞬间,就是这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心与心的交流。慢时光3.出行,是边走边看的一路花香 交通工具的变迁快得让我们眼花缭乱。嫌汽车、火车速度不够快,吐槽飞机速度也不过如此,高铁把距离缩到最短,轻轨的时速怎么也撵不住我们期待的速度。快快快,我们要一路飞奔;快快快,我们的时间比金子还贵;快快快,我们的生命急急忙忙去向哪里? 过去,我们不这样。 不说历史上的司马迁、李白、杜甫、徐霞客们或骑驴骑马或仗剑徒步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漫游,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可数的出门就有一种小蜗牛逛天安门的节奏,慢慢爬,慢慢走,一路走,一路看,没人催着赶着,自己心下也不急,看尽风光,深得真味。 出门前要从长计议。哪天有车,哪天逢着三六九;哪里等车,哪里有树遮阴凉;给七大姑带的家做黄酱已经备好,给八大姨带的现磨玉米面也准备妥当;东西要包裹得严严实实防丢,车票钱要放在衣服最里边防偷;要不要领着小孙女得好好想想,家里的猪儿羊儿谁照料事先有安排;换上出门的衣裳,不见得是簇新的,但一定是干净的;头发要梳得整整齐齐,脸蛋儿要洗得干干净净;出一次门,那是大事,急不得。

一旦开走,这一路风光就绝不辜负你的眼睛和心思。 记得那年随奶奶去三十里外的姑奶奶家。大约是冬天吧,记忆里很冷,还有雪。三叔赶车,天还没亮就出发。车上装满了东西,一个个包袱圆滚滚软乎乎的,陶瓷的坛子里装的是奶奶给小姑子的老咸菜,柳编的盒子里卧着咕咕叫的炸窝鸡,白布包着早晨蒸的玉米面窝窝头,搂在怀里的是路上要喝的水,车厢里铺着皮褥子,还有一床被子,路上冷,得盖着。 晃晃悠悠出了村子,斜月还在天边恹恹地睡着,没精打采的样子;路旁枯树上的鸟窝硕大无棚,咕咕的梦魇声格外清晰;路上没有什么人,车辙碾出隐隐约约的痕印,牛蹄子不紧不慢地走着,蹄声从容;三叔时不时吆喝一声,我和奶奶围着被子坐在车厢里,一摇一晃,迷迷糊糊。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雪光刺眼。路上有行人了,不是马车就是牛车,都是慢悠悠的,冬闲时候,庄户人没事儿干,不急,再说,哪个庄稼人不爱惜自己的牲口?出门,不能累着它们,慢慢走,让它们歇歇。

素不相识的人在这寂静的路上遇着格外亲切,彼此问一问路,拉几句闲话,赶着的互相交换一下旱烟,给对方点上,然后,一点点错过,远去。 中午时分,我和奶奶下车跟着走走。腿早就压麻了,冻僵了。看见田野一片茫茫,白亮亮地刺眼;庄稼的秸秆孤零零地站着,等着谁又忘了谁的样子;麻雀不怕人地在我们身边飞,希望讨得一点吃的……我觉得自己也是一直麻雀,飞在野外,自由自在,离开自己的小村子,见识这阔大的世界,真的很美。 到姑奶奶家已经是后半晌了,自然是一番热热闹闹的迎接与问候,那是大人的事儿,对小孩子来说,出门就是一种全新的经历,可看的,可听的,全是新鲜。今后一段时间的日子,也有了不一样的滋味,因为我们会在这里住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 出行不易,快不得。

这一路走如同画中游,得细细看,慢慢品,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那一样也在心上,哪一样也不能耽误。亲戚见面更不易,更值得珍贵。着急忙慌里哪里有机会说说体己话,哪里有时间谈谈别后情,得慢慢的,在日升月落冬去春来里熬煮才更加浓郁。 不知不觉,这篇小文章又成了臭婆娘的裹脚了,不过我安慰自己说,碎时光是零零星星的花瓣,在慢时光的长河里流淌,当然前者短,后者长了。而且,慢悠悠的时光就得用这种慢悠悠的笔来写,一段文字,一段记忆,一段岁月的流逝,一段忘不了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