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网,情感美文,情感故事,伤感文章,生活常识

没有名分的爱(2)

  我只是想,如果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在一起,我可以不去计较她的过往以及现在的一切,真的,我什么都可以不去计较,那我们就可以抛下过往的一些伤痛,一起好好去经营我们的未来。我单纯地以为,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她会觉悟,会懂得去珍惜这份关系。然而可能这只是自己的一个幻想罢了。

  后来,我跟朋友聊起了这个事情。朋友说我好傻,很难理解一个深爱的女孩子怀了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借钱打胎,是要有多好的心态去帮她。像我们这种情况,就算以后在一起了也会有阴影,始终会存在一些挥之不去的裂痕。当然,也许也会有第二种情况,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以后彼此都会更加珍惜这份关系,然后用心去经营也不无可能。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当中……

  9年了,这是一段怎样漫长的岁月,哪怕是一开始性格不合的两个人,若能够坚持在一起这样的时间想必都能产生一些感情,何况是我们这样。

  回到记忆的年代,我们都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出生在同一个乡镇上,上了同一个初中分到了同一个班级,那个时候不懂事,上课时传纸条,时常把对方的书丢到教学楼下,相互捉弄的事情没少干,那时候MP3还属于奢侈品,即便只有一台磁带录音机或者复读机那是相当霸气的事情,然后一起听听歌,帮对方抄歌词,就这样在打打闹闹中过完了三年的”时光”。

  后来,我顺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她则落榜,复读了一年后就小了我一个年级。一年的时光,淡化了很多的友谊,我也仅仅只是知道她在本校而已,并没有很密切去联系。

  也许是一些机遇或者缘分,在我上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们重新走到了一起,那个时候她刚刚失恋(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对”爱情”的理解还很青涩),然后在一个公园偶遇,一聊就是一个下午,后来周末基本上是混在一起,也许,我爱上她,就是从那些时光开始。

  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爱,只是觉得,自己喜欢跟她在一起。由于对她还不错,她也表现得对我很依赖,那时候的女生都特别喜欢追星,在她生日的时候我找遍了所有的书店杂志店,特地买了一本《飞轮海》的写真集送给她。后来我也表明过我的心意,她只是说我们现在还小,并且对于前一份感情她还没有放下,当时我也没多想什么,毕竟真的还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迎接未来的高考才是正经的事。那个时候,一些青涩的东西现在想起来真的很美好。

  在高中那个年代,一个男孩子如果喜欢一个女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送东西,像什么围巾啦,什么影集了,然后还要纸条附上幼稚而又十分纯真的话语。周末也就是一起去逛超市和去网吧,那个时候,我们不懂爱情,然而又着实在体验着那种懵懂让人心跳的美好的感觉,那种天然纯美的感觉就像夏天吃一支雪糕那样沁人心脾。那时候做过很多傻事,圣诞送苹果(我说的是真苹果,而不是乔布斯的手机),情人节送巧克力,帮她打饭什么的,等等,也许对于爱情而言,真正的”付出”并不是纯物质的付出,而是心的付出,你只不过是把这种心的付出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品身上,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比一个女人来考量一个男人是否爱她就是看他舍不舍得为她花钱,而不是钱本身。

  然后在我高三那年,我发现她开始疏远我。后来才知道她喜欢上跟她同年级的一个男生,我站在教学楼上,看着他们一起去食堂打饭,在英语角谈笑风生,还一起去上网,心里突然有一股隐隐的绞痛,那时我也许并不知道,这就是爱情,虽然那时还不懂爱情具有排他性这个概念。当时因为要准备高考,也就把这样的事情暂时先放了一放。

  直到毕业前夕,她托她的朋友塞给我一张纸条,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她后悔不懂好好珍惜我之类的话,然而,临近毕业,很多东西,伴随着一个人的离开,一切都来不及解释,有些东西,还来不及想要延续,一份关系就已经渐渐飘远,就像刘若英那首歌,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有些人,你还爱着,但是却选择了默默埋在了心底。

  高考之后成绩出来了不太理想,然而却没有选择复读,在大理打了一个多月的工便上了昆明读了一所普通的大专院校。

  时而我也会怀念那种青涩的感觉,那是一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美好。在昆明,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一直在期盼着有一天能遇见这样一份感情能如这般美好。然而有些东西总会伴随着流年渐渐消逝,似乎再飘飞的思念也会有尘埃落定的瞬间。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很快我就听出了她的声音。她说她通过打听得到了我的手机号码,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很多,包括一些曾经,还有其它老同学的一些情况。在电话中得知她在版纳一所学院就读,并且还没有男朋友,那一刻,我真的开始相信,世上真的存在着一种叫做缘分的东西,它是让人与人之间彼此靠近的一种东西。那晚,夜色纯美,宛若当初,心里有一种思思屡屡的愉悦。

  恢复了“早安”

  “晚安”

  “在干嘛”

  “好好照顾自己”的交流。一切都是通过短信,微信,或者QQ维持着。无论现在的通讯工具如何先进,似乎都有一种被阻隔的感觉。异地的感情当你真正想要去维系它的时候,才发现它是那么地不易,那种柏拉图式的念想,像是一阵风,若即若离,反复折磨着两颗”寂寞”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