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网,情感美文,情感故事,伤感文章,生活常识

我儿时的所见

    

我现在所住的小区内,多数是老包头“口袋坊巷”和“老道巷”的居民,耄耋老人占一半以上。茶余饭后,少不得聚在一起,说些过去的事情,回忆往日的经历。这其中,就有关于毡匠的故事。老魏家就是祖传毡匠。他跟堂兄学了二年徒嫌弹毛熏呛,就改行学做鞋了。以后又重操旧业、撑持门面。,下面记述的,大部分是他的经历,也有我儿时的所见。

 魏毡匠是山西代县人,老家离雁门关十里,他的祖先就给镇守关隘的杨家将做过军账毡包。清末民初“走西口”来到包头,在这个塞外皮毛集散地开坊做毡兼收羊毛,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做羊毛制品的生意很红火,行商们买上条毡、毡帽、毡鞋、毡袜、毡包、搭裢等自用或去后草地换羊毛牛羊马匹肉食或卖钱,有的蒙古牧民直接来定制毡品。

 有关毡匠的最早记载,是《周礼.天官.掌皮》,其中说:“秋敛皮,冬敛革,共其毛皮为毡”。那时监管制毡的官员称“掌皮”,踞今已三千多年。北魏《齐民要术》有“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秋毛紧强,春毛软弱、独用太偏,是以须杂”的说法。《考工记》说“毡之为物,无经无纬、文非织非衽”。还有个传说是孝廉看见水落羊毛上结片,就为卧床的婆母制了一片坐垫,命曰“毡垫,”舒适保暖隔潮,就传下来了。

 历史上,匈奴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蒙古史料和成吉思汗事迹中都能看到有关毡包毡帐等的记录。可见毡之广范流传,并进而想到做成它的匠人。

毡匠技术含量不高,但苦重不卫生。清理羊毛弹洗擀制气味难闻、尘垢拉杂,干多年易得职业病,因此想学的人不多,学精巧坚持下来的更少。

 做毡的原料以秋天剪下的绵羊毛为上品,坚韧强劲。山羊毛沙散不结实。北方地区严寒风雪,游牧民族以羊毛做毡包,既抗风寒又方便移动,毡包中将厚毡铺在地面或炕上,睡觉防潮保暖,阴寒不侵,毡垫坐上去软和舒适。要是外出放牧,戴上毡帽、穿上毡袜、毡鞋、披上毡披,便可将刺骨寒风挡住,一旦下雨飘雪,也渗透不入。骑马和骆驼,有毡垫衬于鞍上, 长路不碜屁股。这些用品,毡匠都可制造。铺炕床的毡有二五、三五、五六等不同尺寸。条形、方形、扇形不同形状,白、黑、棕、花等不同颜色。技术高超的毡匠还能用不同颜色的羊、牛、驼毛做套色花毡,在毡上做云边图案印文字等。做毡包则须按表面尺寸分做不同形状的毡片,然后缝合联结,严丝合缝地附着于网杆架构上,以皮绳扎牢固,狂风猛吹巍然不动。做毡帽、袜、鞋、搭裢、羊包还须用摸子,比较细致费工。

做工前,按毡品大小薄厚算出羊毛用量,而羊毛原料的好坏纯净度决定弹出率,有的羊毛带有大量尘土粪便草刺等杂物,须先将结块撕开,用竹条或红柳枝条抽打松散后用弓弦弹开。